信阳一号线

发布投稿
客服热线0376-6669666

信阳城阳城遗址文物揭秘:槲叶包裹粽子雏形见证千年食俗传承

2024-05-27 15:56:36

来源:河南县域经济网   作者:信阳广播电视报

阅读:6561

评论:0

举报

  在城阳城遗址中的七、八号楚墓,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包裹方式——由宽大的植物叶子层层包裹,再由麻绳或者茎秆巧妙地捆扎,形成了一种厚实的圆饼状物体。其中,八号墓中的这种包裹物竟有41个之多,它们大多数被精心地放置在木案之上,仿佛等待着某种仪式的到来。

  为了揭开这些包裹物的神秘面纱,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植物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对其中的40包进行了深入研究。结果令人震惊:其中的39包,竟然装的是未经脱壳、未经煮制的稻谷,粒粒饱满,仿佛刚从田间收割下来。而另外一包,则装的是黍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糜子,这是一种具有黏性的大黄米,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在古代备受珍视。

  然而,由于长时间的地下埋藏,这些包裹物的叶子已经变得非常脆弱,难以展开和复原。尽管如此,考古学家们还是小心翼翼地提取了一部分残片,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。他们与农林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,通过对比几种相似植物叶片的特征,如叶形、叶缘、尺寸、叶脉形态等,最终确定这些圆形包裹外的植物叶子是槲叶。

  槲叶,这种在豫西一带广泛分布的植物叶子,不仅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韧性,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。 在当地的传统习俗中,人们常用槲叶包裹粽子,这种粽子也被称为槲包。这种古老的食物制作方式,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,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。

  结合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出土的槲叶包裹,考古学家们推测,这很可能是我国传统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。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,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线索。同时,它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,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。(金宏辉 吉宁)



关键词:

人已打赏

      ×

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打赏金额 ¥
      • 1元
      • 2元
      • 5元
      • 10元
      • 20元
      • 50元

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×
      信阳广播电视报

      信阳广播电视报

      打赏成功!

      感谢您的支持~

     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      打赏金额¥{{ds_num}}
     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      收银台

      订单总价¥0.00

      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      手机扫码支付

      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      余额(可用: ¥)
    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      其他支付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