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,是社会进步的动力。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教育热土上,无数默默耕耘的教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,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。
粉笔灰落满袖口,备课笔记写透了纸背,她的名字不算响亮,却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、错题本里,留下了最温暖的印记。她是平桥区第八小学的数学老师张桂芝,一位在讲台前默默耕耘十一年的“老园丁”,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,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,把“默默无闻”写成了教育最美的模样。
无声坚守:把讲台变成成长的沃土
张老师的课堂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有着最扎实的教学功底。她常说:“数学是严谨的,但不是冰冷的。”多年来,她始终坚持“以生为本”,把复杂的知识点拆解成学生能理解的“小台阶”,让每个孩子都能跟着节奏稳步前行。备课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、反复修改的教学方案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的分层练习,都藏着她对教育最质朴的热爱——不追求掌声,只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收获自信。
让数学在生活中“活”起来
数学不是课本上的数字,是生活里的智慧。”这是张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了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可触可感,她总在琢磨如何把知识点与生活场景结合。教“图形的认识”时,她带着学生在校园里找三角形的屋顶、长方形的窗户、圆形的花坛;讲“百分数”时,她让学生回家记录家人的买菜账单,计算“折扣”和“单价”;学“统计”时,她组织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,用图表画出最真实的“班级画像”。在她的课堂上,数学不再是枯燥的公式,而是看得见、用得上的生活工具。
用耐心等待每个“花期”
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“种子”,张老师最懂这份差异。课堂上,她从不催促反应慢的学生,总是温柔地说:“别急,慢慢想,老师等你。”有个曾经害怕数学的孩子,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,张老师发现他喜欢画画后,便让他用画图的方式理解应用题。一次次课后辅导、一张张写满鼓励的便签、一个个针对性的小练习,终于让孩子眼里有了光:“张老师,原来数学没那么难!”这样的故事,在她11年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——她用无私的耐心,等待每个孩子绽放的时刻。
课后的“隐形守护”
对张老师来说,教育从不止于课堂40分钟。放学后,她的办公室总亮着灯,要么在给后进生补课,要么在批改作业;家长群里,她会细致解答每个疑问,分享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;寒来暑往,她的抽屉里总备着创可贴、体温计,也藏着给进步学生的小零食。有家长说:“张老师就像我们的‘后盾’,孩子交给她,我们一百个放心。”
不逐名利:在平凡中书写奉献
11年来,张老师从未主动争取过荣誉,但学生的成绩、家长的信任、同事的认可,就是对她最好的嘉奖。有人说她太“低调”,她却说:“老师的光芒,应该让学生更亮。”她从不在意自己是否被关注,只在乎孩子们有没有进步:看到曾经怕数学的孩子主动举手答题,收到学生送的小零食、小手工她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。她的办公桌抽屉里,藏着孩子们送的小礼物:歪歪扭扭的感谢信、稚嫩的绘画、用彩纸折的千纸鹤、小星星,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,被她小心翼翼地收在盒子里,成了她十一年来最珍贵的“勋章”。
师者如梯,默默托举;师者如光,温柔照亮。张桂芝老师用11年的默默无闻诠释着“奉献”二字——没有轰轰烈烈的行动,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,让数学课堂充满温度,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重视、被关爱。她就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,不与繁花争艳,只为给学生遮风挡雨,在平凡的岗位上,书写着教育最动人的篇章。